社区工作,多想办法少说不(青春派·社会治理中的青春力量②)

来源: 人民日报2018-08-14 08:55:18

2015年,郭莉辞去企业总经理助理职务,去了社区,如今是天津市河东区大王庄街十三经路社区党委副书记、社区团支部书记。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最后一公里,也是离群众最近的社会组织。上面千条线,底下一根针,基层要做的事情与企业大不同。郭莉从刚开始蒙圈不知咋干,到三年后被评为区级新长征突击手。这期间,群众难题怎么解,群众需求咋满足,小郭对社区治理摸索出了自己的心得体会。

社区工作,一定要有大爱之心

大学毕业后,郭莉去了一家猎头公司,总经理助理,一干就是五年。收入不错,压力也大。小郭身体不太好,想辞职换个相对轻松点的工作。

2015年,河东区招聘社区党务工作者。看到这个消息后,她报名参加考试,被录取后来到了十三经路社区。

“我们公司总经理很惊讶。跟我说体验几个月后如果觉得不适应,再回去。走的时候保险都没给我立刻断掉。”郭莉很感激之前公司给予的机会和帮助,“当时主要想着社区工作会轻松点。”

可让郭莉没想到的是,报到第一天就忙上了。

“干啥?”“逮鸡。”

正巧以前公司同事打电话来问工作事宜。小郭让对方等会儿,并解释说正在逮鸡。对方以为听错了,又问了一遍。确认无误后,电话里响起一阵爽朗的笑声。

除了逮鸡,郭莉还数过井盖。工程井、排水井、线路井……一一学会辨认,用手机拍照。

刚到社区的头几天,小郭常会遇到群众的不理解。“社区解决事情主要靠协调沟通各职能部门,没有实际职权。问题如果跨部门,程序、时间就会长一些。居民不理解,有时会跟社区工作人员发火着急。”小郭说,“我们只能等居民消气了,再解释。”

“跟想象中的社区工作不一样。”小郭困惑过,但好在适应期有人带。

头一次见老书记时,她说的话,小郭做了笔记,也记在了心里:“在社区工作,一定要有大爱之心。我们虽然没有什么权力,但我们是居民的嘴和腿,居民的事就是咱的事,尽量不要对居民说不。”带了小郭三年,老书记退休了。“她在社区时,我特踏实。坐对面,随时会给我‘补台’。”郭莉感激地说。

新书记三个月前刚调来。是河东区委组织部选派到基层工作的第一批年轻干部。“来了就加班,晚上快11点才回家。她从区里来,考虑很多问题比我深入。”小郭说自己很幸运,总能遇到好搭档。

同龄人在一起,有自己的优势。有事,大家一起干;委屈,一起吐个槽。以前在家都是不操心水、电、气的人,而到了社区,居民最常问的就是这些。现在他们成了行家里手。

社区难事,穷尽办法

2016年,几位居民反映64号院没有路灯,存在安全隐患。

把来访问题记入“民情日志”时,小郭盘算了下,没灯就装,应该不算难事。但费用怎么出?路灯怎么装?找谁装?现实问题摆在面前,怎么办?

第二天小郭跟老书记出去咨询、摸底。建6个节能型灯杆,需要10余万元费用。院里大部分产权属于一家棉纺厂,少部分是私产。企业常年不景气,没有建设小区相关配套设施,一直没装路灯,后来破产了,更不会装了。64号院老旧,大部分人搬走把房子租了出去。租户流动性大,不愿交。留下的家庭,条件不太好,交不了多少。郭莉在起步阶段就被难住了。

小郭又向所在街道汇报。沟通得知,可以赶上第一波“为民服务专项基金”。要申请这笔经费,需要召开5次居民成员代表大会。开会、讨论、签字、立档,交给街道居民科,一系列手续办完,最难的部分解决了。下一步找施工队。工作人员喜出望外,社区居民翘首期盼。

施工队回复说,等来年开春再装吧。年底工人少,而且遇上冻土不好施工。“社区不想让问题跨年,也不想让居民再过一个没有路灯的新年。”小郭跟工人说好话,施工队终于赶在年前完工。

路灯立起来了,可社区又犯愁了。电费没有出口,每户交上来的那点钱撑不了多久。驻区共建单位津东大厦公司和太平洋财险公司两位负责人听说此事,个人掏钱,支付了电费。

到了2017年新年夜,64号院里一路亮堂堂。

虽说装路灯是件小事,但却实实在在地解决了老百姓的问题。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。翻开小郭的“民情日志”,每天大大小小的事情记录工整:入户看望困难群众;李大爷家的下水管道疏通;16号院的树木剪枝清理;陈师傅家的墙外沿脱落……

每一天,每一事,总结简单,但背后都是社区工作人员的反复沟通和行动付出。

三年来,社区接待群众来访2162人次,调解各类纠纷百余起,协调解决水、电、气、市容卫生等问题520余件……不因事小而不为,不因事难而推诿,努力让每个居民都有获得感和幸福感,小郭努力践行这一工作宗旨。2018年6月,郭莉被区团委评为“新长征突击手”。

问需于民,小巷情长

为增加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,除了解决已存难题、突发问题,小郭主动问需,开展调研,希望能有针对性地为民解忧。

十三经路社区老年人多,老人有哪些需求,最常碰到哪些困难,如何为他们做好服务?郭莉借着党员集中学习,入户走访的机会,一一问询。

“留守、行动不便老人做饭有困难,找个公司送餐吧。”三年前,外卖不像现在这样方便。社区老党员提出建议后,社区立刻讨论具体办法。

送餐并不是每个小区的普遍需求,但对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却十分迫切。说干就干,分工协作。有人统计需求户数,订饭盒数。有人联系餐馆,负责对接。每天中午送,三盒菜饭,一家老两口够吃两顿。

“送餐人员只管把饭送到社区,不入户。我们拿到后,再挨家挨户敲门送。下雪,下雨,蹚着水都按时送。”社区周姐补充,后来外卖多了,有的老人被子女接走,集体送餐于去年结束,“现在还剩一户需要送。”

“我们邻居腿不好,有时敲门,我就出来看看。之前听说新来了副书记,没想到第一次见面就是给邻居送餐,印象特好。”78岁的王奶奶至今仍记得第一次见小郭的场景,“我家孩子在国外,平时有事都是他们帮忙,社区就像我们的家。”“小周给我扛过水。小郭在母亲节代表社区到家给我老母亲送了一束鲜花,很感动!”

80多岁的聂爷爷不知如何感谢社区,让家人送了一面锦旗:“送餐到家日以恒,助老解忧见真情”。

居民的需求,有时还藏在日常闲聊中。用心的郭莉总能发现问题。听说留守老人在家除了看电视,没事可做。小郭就组织社区有书画特长的退休老党员为大家授课。“我报了下午的学习班,学绘画,每天过得充实点。”王奶奶说最近天热,老年班的课暂停了,等凉快点再上。

老爷爷说牙不好,吃饭都难受。“我想起以前在企业时认识一些口腔诊所,就联系他们到社区开展‘关爱牙齿健康’免费义诊活动。活动特别受欢迎,后来被推荐到了街道。”

老奶奶在一起倾诉与闺女或儿媳带娃理念冲突。小郭又联系了天津和平产院的常老师,进社区为老奶奶和辣妈们带来一场育婴知识讲座。不仅帮助彼此间观念互通,相互理解,还传授了育儿中的一些实用操作,比如如何推拿、催乳等。活动结束后,大伙儿排队上前添加常老师和小郭微信,继续探讨育儿经验,共建和谐关系。

三年来,社区以服务老年人为中心,从“老有所养、老有所依、老有所乐、老有所为”四个方面打造了一个“贴心为老”服务品牌。

社区所做的,大家看在眼里,记在心里。现在开展工作,居民主动上前帮忙。社区孙阿姨看到工作人员在分发材料,“怎么弄,告诉我,我帮你们一起干”。遇到困难,驻区共建企业也会帮忙,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。

摸清大家的需求,社区不再为了组织活动而组织活动。小郭说不光活动受欢迎,大家的心也更近了。

社区“治理”都在“服务”中。小郭理解了老书记第一次见面时说的那句话,“我们就是居民的‘嘴’和‘腿’,尽量不要对居民说不。”


《 人民日报 》( 2018年08月14日 18 版)
责任编辑:hnnew003

 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、法规,遵守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》。

 尊重网上道德,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引起的法律责任。

 您在辽宁头条发表的言论,我们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。

相关新闻

版权与免责声明:

1 本网注明“来源:×××”(非辽宁头条)的作品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,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。

2 在本网的新闻页面或BBS上进行跟帖或发表言论者,文责自负。

3 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,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据此操作,风险自担。

4 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其它问题,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。